2016年最火的词语一定少不了“工匠精神”,从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立刻在制造业以及各行业扩展,并在12月14日入选中国2016年十大流行语。为什么“工匠精神”这么“火”?它到底给我们传达了什么?
无论是企业发展,还是人的发展,太强调快,注定会留下浮躁、粗糙的印记,摒弃浮躁,就要在踏踏实实上多下功夫,不贪多求快,不好高骛远。外面的世界很热闹,自己却从不盲从,灯红酒绿的诱惑很多,自己却坚守“初心”。“工匠精神”说的应该就是这样一种从职心态。用三十年、四十年、乃至一辈子的时间去打磨一件事,静下心来,在工作中不知疲倦的去探索技术性的快乐,让技术得到质的飞跃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·哈里森,用四十余年时间只造出五台航海钟,其中1759年使用的哈氏4号尤为出色,航海64天只慢了5秒,远远小于当时法案规定的误差两分钟,完美地解决了经度定位问题。
我们企业中也不乏拥有“工匠精神”的人,他们可能三四十年只在做一件事,谈到工作,他们侃侃而谈,有说不完的话想不完的点子,不谈工作,他们往往展现给别人的又是另一种相反的精神状态,给人以淡定沉稳的外表。企业的发展尤其需要这样的“工匠精神”,笔者认为,只有摒弃浮躁,才能在工作中精雕细琢,细细打磨自己的产品,用品质说话。但“工匠精神”并不是鸡蛋里挑骨头,不是在事物中找寻根本不存在的东西,应该说它更是一种工作态度。人们常说“干一行,爱一行”,就是更贴切地形容了这种精神,这种精神一定是爱工作本身远远大于工作带来的利益,并在工作中孜孜不倦,精益求精。企业有了“工匠精神”,才会有长远的发展。
“工匠精神”为什么那么“火”,不仅仅是因为它所展现的价值观被大众所认同,更重要的是与当今社会发展密不可分,它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发展的方向。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精造”再到“中国创造”,这条发展之路需要“工匠精神”的融入。
陈海云